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音乐文化发展困难与希望同在

发布时间:2019-03-06 08:38:1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实习记者吕昀泽)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音乐文艺活动呈现出多点开花、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但同时,山东音乐文化发展还存在着“山多峰少”、大而不强,精品项目和优秀作品匮乏等明显不足,实现山东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仍是山东广大文艺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成功看山东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还是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的沂蒙精神,沂蒙是始终植根于全国人民心中的红色地标。

由沂蒙精神孕育出的《沂蒙山》是一台史诗般全景反映沂蒙抗战历史进程的歌剧,是一部对中国民族歌剧继承与创新的精彩作品。在全国多地的展演现场,全场观众在欣赏歌剧时都激情满怀、热泪盈眶。这不仅标志着这一歌剧完美呈现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同时也给广大观众提供了直击心灵的艺术享受。《沂蒙山》的成功上演,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首先,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传承“红色基因”,才能撞击心灵、唤醒初心。在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过程中,主要创作人员六次深入沂蒙革命老区采风,探访抗战遗迹、回顾革命历史、体会真情实感、寻找创作灵感,从而确立了立足山东人民的革命实践,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英雄的创作导向。《沂蒙山》主创团队在采风时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的同时也将其深深埋入作品中,使人们在欣赏演出、重温历史的同时,“红色基因”也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心。“红色基因”的传递坚持了作品要反映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基本原则。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沂蒙山》成功的基本原因。

其次,创作选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才能引人入胜、形成共鸣。齐鲁文化源远流长,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山东老解放区和沂蒙山区的辉煌历史,为文艺研究、创作积淀了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临沂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山》主创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根齐鲁大地这片沃土,通过展现沂蒙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推进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这是《沂蒙山》创作的基础。有专家感慨:“这个戏也就是山东能弄出来,有山东气质,有一种英雄气概、一种革命的气派,这是山东所特有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心创作、倾情演出,才能激荡人心、滋养心灵。文艺工作者只有怀着对人民、对革命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崇敬之心,用心来创作,才能潇洒自如地运用创作手段,产出红色经典。《沂蒙山》的创作团队,作曲、导演、艺术指导等对老区的人民都怀着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感觉不歌唱他们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因此而倾心投入创作、倾情挥洒情感,心灵与艺术的结合带来了完美的艺术效果。主创团队调用了一切能调动的传统及创新的艺术手段,比如该剧音乐从沂蒙山民歌中汲取最有生命力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有机结合,用鲜明的音乐形象,将人们带入激情燃烧岁月里的沂蒙山区。

 

二、从民族歌剧《沂蒙山》的遗憾反思山东音乐文化的发展阻力

《沂蒙山》是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后又一成功的中国民族歌剧,可喜可贺。但《沂蒙山》也暴露出了山东音乐文化发展的种种阻力:

省内文化艺术领军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断层严重。

《沂蒙山》主创、主演团队包括主演基本上都来自山东之外。演职人员以山东歌舞剧院为班底,全剧演职人员共约300人,外请竟达200人,包括外请主要演员6人(不含山东省杂技团儿童演员2人)、专家乐手20人。尽管外请与本地结合是时下通行的合作模式,但这些外请人员的占比,也反映出山东省内高层次艺术人才的欠缺。

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投入不足,优秀人才的培养、汇聚缺乏后劲。

山东是音乐教育大省,但还不是音乐教育强省,青少年音乐教育整体在全国处于中游偏上水平,音乐艺术考生数量巨大,但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大都流向了北京上海等地的音乐院校。全国十一所音乐学院无一在山东,我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内设二级音乐学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缺陷是明显的,客观上导致了拔尖人才和基本队伍供给不足,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够深厚,缺乏竞争力。

文艺院团发展乏力,演出场所数量匮乏、条件落后,不利于经典作品产出。

各地市大剧院多在偏僻地带,音乐厅极少,观看演出以及参与演出都不方便,制约了我省专业音乐水准的提升。《沂蒙山》的排练工作都是在山东歌舞剧院音乐厅进行的,但剧院排演场地设施落后,甚至有安全隐患,灯光、音响器材设备老化,与先进省份省直院团差距很大,相当一部分演出器材已无法使用,迫使剧院大量临时租赁设备,给院团造成了沉重负担。

 

三、山东音乐文化发展路在何方

第一、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省内文艺工作者需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创新理论的新内涵,用这把“金钥匙”来解决全省音乐文化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

按照总书记关于山东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将音乐文化建设纳入全省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行列,持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狠抓改革工作落实,使省内音乐艺术发展水平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同山东的国内、国际地位相匹配,共同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第二,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切实找准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瓶颈所在、路径所向。

把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优化人才结构,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与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共建山东艺术学院的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其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等问题,突破省内艺术学门类高端人才培育发展滞后、人才流失的瓶颈。

当前,国内多省市都在高起点、高规格加快建设高水平艺术院校,汇集高层次艺术人才。山东作为文化大省理应更加重视艺术教育,可通过增设艺术院校,解决我省音乐艺术考生大量输出、人才流失的问题。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文艺生态。《沂蒙山》创作演出成功,得益于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对民族歌剧的方向把握、重点扶持和直接指挥。精品的产生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为此,应加大政策激励与资金扶持,支持地方建设文化设施,扶持高水平文艺创作,高标准建设专业艺术院团,推进文化艺术现代化,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精品”不断涌现。

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超前谋篇布局,搞好全省文化设施建设,主动优化生态环境,为产出更多的文化精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也应重视文化精品的溢出效应,加大《沂蒙山》等经典剧目全国巡演力度,用音乐艺术反映山东建设发展新的伟大实践,用文艺塑造山东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山东音乐文化是山东文艺事业发展无可取代的一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省人民万众一心的奋斗下,山东文艺的发展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时代前列,在中华文化之林中再放异彩!

 

责任编辑:洪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