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张洪祯 实习记者马晓萱) 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形象地称之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一思想早已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的关注。“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党中央交给山东省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山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高等学校要顺势而上,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和挑战,牵住创新的牛鼻子,把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她说道。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后。现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刘晓静接受了中国报道记者的专访。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她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的关键是创新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内涵是以“四新”促“四化”,关键在于实现创新发展。但无论从“供给侧”还是从“需求侧”两端看,创新发展的瓶颈亟待突破。
1.创新转化效率低和质量不高是创新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都在快速的拉近,但数量巨大的论文发表引用数、拥有的专利和新增专利数,与我国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巨大的剪刀差,表明我国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存在着巨大的浪费,导致支撑发展所需的创新供给(项目与人才)绝对量不足、质量不高,与全社会对技术和人才的海量需求极不匹配。当前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迫切,但高校提供的创新供给匮乏,对实体经济发展、消化落后产能实际贡献率不高,与国家科技进步、企业转型升级的结合度低。
2. 大投入、强激励不是突破瓶颈的有效方法
受理念惯性和机制惰性的影响,大家对创新的认识长期以来还局限在技术创新层面,误以为抓创新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好科研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投入、引导和激励机制上也继续沿袭习惯方式。要么大量投资于科技研发,试图通过研发的项目数量拉动经济增长;要么盲目加大成果转化激励力度,科研团队转化分成从百分之六七十飙升至百分之九十几;要么鼓励科研人员直接下海兴办企业或者带着成果去找老板谈交易,成果转化过程简单粗放。科技创新和转化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被动局面,上家找下家或下家找上家都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客观上导致经济发展迟迟不能突破瓶颈。
3.准确把握创新转化规律才能突破瓶颈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创新生态或机制不能带来的市场自发性创新,其结果必然是供给侧与需求侧脱节、理论与应用脱节,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浪费。因此,我们应当对创新转化本身的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建立一个满足创新转化内在需要的创新生态或机制,首先解决好关键问题:
第一,解决创新转化信息不对称、对话不在一个频道的问题
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企业不知道大学有什么成果、大学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后果就是可以直接转化的成果少之又少;所谓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就是说因为价值观的差异,创新供需双方交流并不在同一语境之中。高校现行评价体系更看重论文发表、教师们的科研更多是兴趣导向,而企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两端没有相向而行。大部分企业也看不明白高校的成果与专利,更看不懂艰深的论文,海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变成有效的创新供给。
第二,为创新转化引入主动、科学、周全的第三方服务
目前我国的技术转移、交易还停留在简单初级的阶段。实际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需求大部分不能直接对应某一篇论文、专利或由一位教授单独解决,更多需要对很多科研成果分割、拼接、融合,重大研发还需要协同创新。需要整合创新资源,把相关学科的成果挖掘整合成可转化的项目后,再推向市场、交给企业,从而实现精准转化,提高效率,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第三方“超级中介”,他应该是既了解科学技术又了解市场、还能够主动引导研究和需求的新型人才——“创新转化经纪人”。
4.创新的新时代呼唤转化方式和人才培育的创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的创新方式和创新的转化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一,现代科技创新成功的关键不再单纯依附于某一项深度研究,而是通过一种网络化的组织方式实现协同创新;第二,学科门类的复杂化导致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联系不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创新的转化环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第三,由于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的创新不仅为了解决存量问题,更是为了创造将来的应用,消费对将来的应用创新充满了期待并有热情参与,因而,供给侧的技术创新与需求侧的应用创新都带有明显的前瞻性特征,通过创新引导消费成为时尚。
另外一个方面,创新转化不再是一种被动式的中介行为,而应该发展成为引导研发和市场的主动式平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悄然进行着全面的“中介化”结构性改革,更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中介化”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每一基本组织单元。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滴滴打车等新经济形态,正是“新中介”的典型例子,它们通过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上的创新,有效地调动了供给侧的闲置资源,创造和提升了需求侧的消费体验,从而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这些变化趋势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和急迫压力,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开始积极寻求创新和创新转化的新理论、新途径、新方式。
总体而言,随着传统的创新型国家依靠创新研发大规模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渐失去效率,以创新转化为核心的新型创新组织方式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为更好更快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转化规律,进而建设新的创新生态,培养造就一大批“新中介”或“超级经纪人”,通过创新转化经纪人驱动创新,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二、关于高校进行创新转化研究和转化人才培养建议
虽然相关问题或多或少已被各国政府及社会认识到,但创新转化的理论研究尚在萌芽之中,这就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先发的机遇。一方面,创立“创新转化学科”,有可能造就一个领先世界的学科;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创新转化规律研究也丰富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关于创新转化学科建设
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通过何种方式组织创新转化,从而实现引导创新、对接需求的目的,提高创新效率;二是创新转化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引领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创新的功效,切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在操作层面,通过建立国际创新转化案例库,分析各种创新转化模式,运用国际交流、国内合作等手段,推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集中多方科研力量开展研究,探索创新转化的内在规律,建立创新转化知识系统;为国家重大创新战略问题和自主科技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人才、技术支持,创建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转化体系模型,支撑区域和国家创新发展;建设新型创新转化实践平台,构建理论、技术与实务并重的、多学科融合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新型创新转化生态,培养创新转化高端人才,形成创新转化职业资格标准,建立国际化的职业创新经纪人认证体系。
2. 创新转化学与创新转化工程研究密切对接实践
创新转化学科建设的显著特点是理论研究与工程研究、实践验证孪生。开展对创新转化过程的工程化研究,建立并验证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系统模型和技术实现手段。比如,借助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平台,研发“创新资源管理系统”并迭代,初步解决“海量资源对接海量需求”、“快速高效对接”的问题;校企、校地建立联盟共同制定规则,研制关于成果、专利发布与技术需求发布统一的标准接口、模板,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语境不统一的问题;开展“创新转化经纪人”培训与认证,使高校、企业和社会转化机构都拥有创新转化的“明白人”,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最终跨越科研成果转化的鸿沟,实现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耦合,做到共享共赢,既为高校自身发展寻找动力,也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3.创新转化学科建设要加强国际合作
创新转化规律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科建设的国际合作空间很大。以山东大学为例,在长期国际协作和国内合作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了国际创新转化学院,争取在创新转化学理研究、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和智库建设四方面有所突破,目标是建成世界领先的创新转化学科、最具权威性的创新转化学研究机构、最具影响力的创新转化经纪人培养基地和最具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转化实践中心。这个理念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中英两国政府的关注,剑桥大学积极响应并支持该校两个主要的创新转化机构——剑桥企业有限公司(Cambridge Enterprise Ltd)和CAPE中心(Centre for Advanced Photonics and Electronics)先行加入,两校计划在山东省及相关各市的强有力的支持下,通过共同建立和传播“创新转化经纪”的理念及概念,以“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国际创新转化中心”为载体,以山东为核心辐射全国乃至全球,推动逐渐形成以“创新转化经纪人”引领的创新转化市场,促进创新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紧密配合。特别是助力供给侧改革,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确保山东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动力。据我所知,山东大学已经把相关内容写入《山东大学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行动方案》。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高等教育应该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应该是“双创”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参与者。而“双创”和供给侧改革,要想取得预期成果,真正落在实处,必须与高校创新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加大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来实现。为此,要把高等教育发展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统一政产学研用语境,构建“双创”新生态;凝聚智慧和力量,探索中国式的创新模式;加强与大学的互动,打造众创聚集区等。
总之, 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就是高校学科建设重大机遇,只有牵住创新的牛鼻子,才能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高校要加强对创新转化规律和实现手段的研究,为社会培育大批创新转化新型人才,使教育事业与国家社会发展更加契合,使双一流建设有更加扎实的基础,更好地履行大学的使命。
责任编辑:洪祯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