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张洪祯 实习记者徐晓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几年的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各级党委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脱贫攻坚工程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经济行为,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生态等多维的复杂系统。随着工作逐步推进,今后3年要实现脱贫3000多万人,压力不小,难度不小,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硬中之硬,面临的困难挑战更加巨大,深度贫困地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迈向小康社会目标,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难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还账难。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地处偏远,大多山大沟深,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原有的政策采取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方式,这样虽然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深度贫困地区自有财力非常有限,因无法按照要求凑齐配套资金,而失去了多年的建设机遇。今后三年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工作量大面广,短期内完成建设任务,规划、设计、建设既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是建设成本高,又欠新账。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对西部贫困地区取消了地方配套资金要求,但投资强度采取全国平均的标准,如通村公路按照每公里平均50万元的标准进行投资。而深度贫困农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大沟深,建设成本高,建设难度大,这个标准偏低。如在秦巴山区、六盘山片区通村公路的建设成本甚至高达每公里200万元。由于资金不足,通村公路又出现一些如降低施工标准,配套设施不全,缺乏安全设施等新的情况。如果仍然采取目前的投资标准,为了达成建设目标,地方政府面临举新债的压力,一些地方又会背上了新的债务。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大。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滞后一样,深度贫困地区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长期以来形成的缺医少药,上学困难等问题虽然逐步有了改善,但是由于设施、人才等配套要素不能顺利到位导致这些致贫、返贫因素依然活跃。因病导致劳动力缺乏;因学导致缺技术、缺动力等原因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脱贫攻坚的难度。
深度地区脱贫攻坚特殊现实,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在政策支持上进行特殊的考量和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提高脱贫质量,聚焦深贫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基于以上几点,全国政协委员、甘肃政协副主席、农业专家尚勋武建议:
一、制定特殊政策,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补齐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按照“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针对深度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制定达标标准,实施特殊政策,扶持进行建设;将目前以投资额度、平均价格对项目进行约束的投入管理方式,改由按照标准达标实际预算投入建设;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州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对工程质量试行责任制。
二、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
对深度贫困地区优先配置教育、卫生资源,制定吸引人才特殊政策,利用好对口支援、对口帮扶资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教师和卫生医护人员顶岗培训,促进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
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深度贫困地区农村新农合缴费农户,将新农合缴费标准由目前的180人/年,降低到人均100元以内。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农户“有病的交不起,没病的不愿交”的负担过重问题;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农户住院补助逐步降低自费支出。
三、研究化解深度贫困地区县级财政地方债务。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方筹集配套资金产生的债务进行统计核算,逐步进行化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意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能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能否兑现。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切实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着力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洪祯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