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民进中央提出:要加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03 14:33:1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张洪祯 实习记者张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是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这一课题不但关系到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与高职教育的层次拓展,而且能满足社会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
        我国社会经济目前正处于产业迅速升级和转型阶段,产业结构也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种新形势下,一方面,社会亟需大量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社会所普遍关心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全国各行各业找不到合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现象说明了当前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发展结构互不协调,这一矛盾进而又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难题。
       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同期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还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2016年12月30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在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全国有约200所高校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诣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具体实行中,地方高校的转型自主性与财政支持力度紧密联系。近几年,有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也亟待解决。首先,一些具有转型意愿或正在转型中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面临诸多“纵深推不动、横向铺不开”的转型阻碍。具体来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存在实践滞后等诸多问题,出现了学校定位没有经过市场调研与定位细分,导致办学同质化现象明显;其次,学术型、专业型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对转型后应用型、职业型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观念较难适应,甚至自觉抵制,这又导致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出现偏差,人才培养规格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第三,由于没有可参照或借鉴的转型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的实践活动渐行渐缓,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同时,目前的转型发展环境比较孤立,没有相互支持的大环境,从而使转型发展合力在学校内部没能形成,而校外虽然对转型发展呼声较大,但对转型发展的实际支持却很有限,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产学研合作缺乏共同利益点的结合。
        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是一项紧迫的系统性改革工程,需要财政部门综合施策、精准引导,需要中央进一步加大对转型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释放更加强烈的政策信号、强化转型预期管理,切实保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服下“定心丸”,不走回头路。基于以上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民进中央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计划”。目前高校采取的措施多以适应和改变为主,也有沟通谈判的举措,但随意性较大,尚未形成机制。建议政府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资源筹措与配置、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评估体系建设等领域的改革,深化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各个院校之间应该建立联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学分互认、联合学分制、学生跨校学习等等,有利于高校间交流,推动高校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合作,避免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化,有利于转型高校自身发展。另外,注意加强中外同类高校的合作办学。中国教育要勇于走出去,我们要与发达国家同类的优秀高校合作办学,积极借鉴他国先进经验,转变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
       二是完善中央财政投入机制。目前转型中,诸如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互动合作,院校间交流互通,国际同类型专业沟通学习,以及对于“双师双能型”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都需要有配套和系统地财政投入支持。政府财政支持要切实和高校转型的实际相结合,做到先期调研,过后评估,在财政投入上加强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持续性,同时要加大重点转型学科或院校的扶持力度,促进转型工作高效、有质量地进行。
        三是赋予地方高校更大财经自主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地方高校的主要功能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它的转型实质上是通过社会需要、产业趋导、文化氛围调适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构建政产学用合作体制机制,加强“地域性”、“人文性”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的普适性与实践性。地方本科高校要始终以服务社会为目标,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激活内部要素、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中,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和“应用性”,重在创新性和灵活性,最大程度地使普通地方本科高校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统筹和调配财政资源,保证转型工作的高效性、合理性、连续性。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既是对自身发展危机意识的觉醒,又是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本建议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调整升级的实际,分别从政府顶层设计、财政支持、财政管理上放权、增强高校自主性等方面,为落实和加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中的中央财政支持献言献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工作中遇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独创性地提出赋予地方高校更大财经自主权的理念,使转型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实践问题获得解决的可能。提案顺应了目前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趋势,更有利于今后转型工作在实践中的实效性和灵活性。转型是地方性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和根本任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转型不是“挂牌”,不是更名,不是学校升格,而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需要,高校的自我觉醒、整体调适和改革创新,具有方向性、主动性、超越性、多样性等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与产业转型的加快升级,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趋同化倾向严重,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结构与质量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要求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新形式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转型高校必须主动寻求自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融入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之中,推动转型高校解放思想、科学定位,真正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基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主体角度,需突破自身发展困境,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地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顺利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关键节点上,有关加强中央政策规划和财政支持的建议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责任编辑:洪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