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张涵 报道 通讯员俞礽建 林志祥 陈勇闯)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双第华侨经济开发区的洲仔村,每逢农历正月十一,充满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迎接一年一度百家宴“吃平安”的到来。下午5点左右,村口玄天上帝宫前,早早的围坐着众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们,谈笑风生满怀喜悦之情,等候“吃平安”的开场。
“吃平安”这个习俗,相传已有百年的历史。这天村民到洲阳宫祭拜玄天上帝,晚上大家聚集在宫前吃平安饭、喝平安酒,祈求神灵庇佑全家老小身体平安,家庭和睦,工作顺利!据村里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吃平安”习俗活动简单冷清,没有今天隆重热闹。当时规定轮到哪几户人家负责主持“吃平安”,俗称“头家”,他们那年要去耕种属玄天上帝宫财产的两块农田,免交租金,全部收入除用于玄天上帝宫全年祭拜的支出外,到了正月十一这天,须购买大约一斤猪肉祭拜神灵,然后炒面让村里人享用。同时每家每户各自炒2盘菜,菜式自己安排,没有统一要求,自个儿端到村雨伞楼东大门前餐桌上,每桌安排6盘菜,当晚每家派一名男子代表围坐在一起吃“平安饭”。“吃平安”的酒是由过去的一年里办喜事新婚和生孩子人家捐献,供多少酒由自家根据财力情况处理,没有强行规定。遇上这一年村里喜事多,酒水喝不完,饭后人们把剩余酒带点回家保平安,所以美其名曰“平安酒”。碰上这年办喜事的人家少,酒水不够则由公家购买添补。“吃平安”主食固定有炒面,意为“长寿面”。每年安排十户按照居家位置顺序依次轮流做头家。新中国成立后,玄天上帝宫管辖的土地收归国有,但“吃平安”习俗延续了下来。
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经济发展还很落后,百姓生活并不富裕。那时吃平安酒各家炒的菜多是素菜,难得见鱼肉,酒也是米酒之类自家酿的白酒为主。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吃平安”的菜色花样开始丰盛起来了,不但有鱼有肉,酒水增加了啤酒和各种品种的饮料。“吃平安”习俗也与时俱进,增加了抬神巡游。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住户发展到有一百多户。村里决定重建玄天上帝宫,玄天上帝宫理事会在征求大家意见后,决定对“吃平安”活动进行一系列改革。改变巡游方式和时间,把“上帝公”巡游时间调整提前到正月初五。扩大巡游边界范围,绕全村东西南北每个角落,改变过去仅限在土楼里巡游。巡游那天人们抬着玄天上帝及其他神佛挨家挨户巡平安,家家户户敞开大门恭迎,巡游时间从上午九点开始到下午约三点左右结束。改革饭菜安排习惯,因新宫建在村西南边,离村庄稍远些,端菜到那有些不便,实行统一收费,统一安排厨师,菜式统一,改变过去每桌菜简单或单一尴尬局面。对聚餐人员放宽限制,男女不限,每户可派多位代表。原先“吃平安”仅限本村本地族群,印尼、越南归侨及外来人员不参与,放宽到本村所有人,不管本地、归侨以及在本村暂住、工作的外地人都可参加。如今“吃平安”规模越来越大,现已超百户人家,每年来聚餐的人常常超过组织者估算,一年比一年热闹红火。
洲仔村的“吃平安”习俗,已成为该村春节期间一项重要必不可少活动之一。每逢这个时候,许多已搬迁至他乡异地的村民,他们都要赶回来吃这顿特别有意义的饭菜。
“吃平安”活动寄寓着人们美好的祝愿,也是维系村民和睦相处的纽带。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将这一民俗活动传承下来发扬光大,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涵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