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责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接地气”的乡村医生,凭借对农村地貌和广大村民的熟悉程度,在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医生工作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但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新医改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后继无人问题突出。调研发现,目前村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突出,不少乡村医生都超过50岁,且大多由过去的“赤脚医生”转变而来,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年青一代顾虑到农村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等,宁愿选择在城市“漂泊”,也不愿在农村行医,导致很多地方的村医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二是保障不足短板明显。部分地区村卫生室诊疗设备配置低,医生依然用“旧三样”——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来为病人看病、诊断,且基本药物不全、缺药,业务开展受到限制。部分地区乡村医生无法像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一样享受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保障,成为乡村医生的“心病”。三是能力欠缺不容忽视。现在医药卫生知识更新较快,而乡村医生普遍缺乏系统的业务学习与知识更新,基础理论薄弱,工作方法老化、单一,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新需求。部分村医不按医疗护理规范进行操作,门诊登记、病案、处方书写不规范,感染预防、医疗垃圾处理等均存在问题。
因此,我认为:1.强激励,让乡村医生“留得住”。人社、卫健、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共同发力,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确保乡村医生的合理待遇。加快健全乡村医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由政府补贴一定比例的社保经费,帮助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或参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让到年龄的乡村医生光荣“退休”而不是残忍“退出”。
2.补短板,让乡村医生“干得好”。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持续加强村卫生室达标提质建设。加强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和药品器材配备,满足诊疗服务需求。同时,扩大基本用药的范围和比例,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有更多的选药范围,农民群众也有更多的选药机会。
3.重培育,让乡村医生“用得上”。结合国家基层卫生人才培训项目,加大对现有乡村医生队伍的业务培训与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医学院校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积极探索实施“乡聘村用”,通过订单定向培养等渠道,公开招录高等医学(卫生)院校毕业生补充乡村医生队伍,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按规定在编制内办理聘用手续,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作者:宋辉 湖南省永州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永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责任编辑:雷伊宁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