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前沿

宫蒲光:社会救助立法应直面5大问题

发布时间:2020-07-22 12:15:25 推广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王先进)7月19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宫蒲光在大会上发言时指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是全面小康社会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取向,加快社会救助立法是优化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设计的当务之急,社会救助立法应当直面现实问题,着力完善制度设计。

宫蒲光首先总结了当前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社会救助在抗疫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重要制度安排。

针对社会救助的法治化进程,宫蒲光指出,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促进各项救助制度更加科学完备、成熟定型,真正实现社会救助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而目前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法律位阶、体系完整性和社会适应性上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宫蒲光分析,进入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认识、新体验不断涌现,值得《社会救助法》在立法推进过程中深入研究,客观面对,并力求加以解决。

这些现实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后扶贫时代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问题,即相对贫困和特殊困难群体的情况将更加复杂,对救助内容的需求将更加多样。第二,落实“量力而行、适度救助”的原则问题,我国社会救助投入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适度救助的“度”低了,有必要通过立法来扭转这一局面。第三,优化低保制度设计问题,即在现行政策框架下,“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很难落地基层,要尊重基层实践、回应群众诉求,从顶层制度设计上调整低保制度的逻辑起点。第四,精准施保的制度设计问题,家计核定是长期困扰基层工作的难题,“按户施保”与“单人入保”并重已成为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原制度规定的户籍地保障原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户分离的现实不相适应,要科学选择保障方式,精准识别保障对象。第五,人力、财力等保障能力的建设问题。人手不足、工作力量与任务不匹配;经费增长机制有要求无制度,财政支出责任不明确,救助资金过度依赖中央财政的问题较普遍。

责任编辑:李祎凡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