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优化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结构

发布时间:2020-05-27 20:29:2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李祎凡 报道)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中,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大学。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是提升高校师资力量、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关键点。今年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着重关注全国高校的财政投入状况,提出要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经费投入结构,完善高校收入统计指标体系,纾解高校债务困境,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为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十年间,毛入学率提高到40%多,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受高等教育比例从9.9%提高到20%,每年向国家输出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向产业输出大量的技术成果,为制造业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更加融入世界,国际交流不断扩展,我国高校的国际排名整体提高,一批高校进入或即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世界更多地听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声音。

但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高校发展受财务和经费制约的状况没有得以彻底解决。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和高校财务收入多元化增强,形成了高校财务状况分化并持续扩大的局面,一方面部分“双一流”高校财务快速增长,基本突破了发展的经费瓶颈,而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及专业学校则面临财务囧境,过高的负债率已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高校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高。

高校经费不足的情况,在艺术类高校愈加突出,导致许多高校达不到同为政府部门的教育部所要求的生均经费标准。以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为例,其中对艺术体育类高校的经费要求是艺术类高校生均经费投入要达到7万元,但据统计,除北京上海等地高校之外,几乎没有地方性艺术类高校达到此标准,严重制约了学科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此外,统计口径过窄导致统计意义上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以山东艺术学院为例,学校电影艺术产学研基地已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工建设。基地用地185亩,规划地上建筑面积12.5万平米。根据协议,基地建成后地上建筑物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无偿移交给学校,并变更为国有资产。基地及配套投入资金约12亿元,其中2019年建设资金投入超过4亿元。学校认为,该项经费是学校实际建设投入,应属于“学校基本建设自筹经费收入”。但在学校填报教育部《教育经费统计报表》时,因该笔投资没有拨入学校的账户,不能计为学校收入。学校多次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但这一问题还是无法得到解决,直接导致生均经费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准,“申博”工作止步不前。

当前高校办学经费匮乏和债务规模扩大有多重原因。

首先,从高校债务规模逐步扩大成因来看,高校扩招是高校巨额负债的根本原因。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对高校物理空间及设备设施等硬、软件设施提出了新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确保教学质量,高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大量资金进行硬、软件设施建设。

其次,为促进高校发展,教育部前些年开始对本科教学水平实施评估,为了达标,本科院校特别是办学时间不长的本科院校不惜借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学校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第三,高校决策程序不规范、民主决策不完善。决策层特别是主要领导风险意识缺乏,导致了部分高校盲目举债,贷款规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偿还能力,债务风险急剧上升。

第四,统计口径过窄,现有高校经费统计指标有待完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鼓励社会多元投资办教育,但有些投资项目不能有效纳入高校经费投入统计,导致了统计意义上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

第五,从目前情况来看,各省解决高校债务的主要策略不是政府还贷,主要是由政府承担主要债务或提供贷款折扣等。这两种债务策略属于短期行为,财务部门应重视高校债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高校的扩招、基本建设的加大与过窄的财政统计口径、不科学的债务决策形成了强烈冲突,财政需求无法满足将严重影响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学习,教师完成教育工作都极为不力。面对这种困境,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的刘晓静深有感触,她从前提投入、施策;财务运行过程中的监测管理以及鼓励引导;后期的统计、均衡发展等多个角度全面地阐述了对与高校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的建议。

第一,加大投入,政府应当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趋势。在当前财税体制和收支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应当确保教育经费的重点投入。在预算安排时,各级政府要在保证落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办学经费不足、贷款负债压力过重的问题。

第二,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型高校采取不同的政府财政经费投入办法和资助力度。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及理工农医类高校有着很好的社会和企业合作基础,能够较好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容易获取各种类型的专项合作项目和资助。而普通文科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即使能够与社会对接,为社会提供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获取社会资金或者资助的可能性较小。而艺术类高校办学成本高,在当前财政投入政策下,艺术类高校的办学资金缺口大。因此,建议政府按照不同高校的类型、办学特点、资金需求等因素分类实施财政投入政策。

第三,分类指导,建立高校财务运行动态监控机制,在加强“放管服”、提高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财政部门要督促各高校加强财务管理。指导高校建立经费使用预算责任、资金和内容控制制度,合理控制、降低办学成本。在编制高校系级预算时,既要考虑学校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又要考虑学校财政资源的可能性,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第四,正向激励,在确保教育财政投入稳步增长的同时,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不同方式和渠道资助、投资教育事业。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对教育单位、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的捐赠、投资等,应当实行税前列支,所捐款项的税收的免除力度应加大。有条件的省市,应参照国家现行政策,对面向高校的社会捐赠实行省级配比奖励,对投资办学实行免税和优惠,形成正向激励。

第五,合理口径,完善高等高校经费统计指标体系,将社会资本投入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纳入高校收入统计。在校企合作建设项目中,处于各种需要,许多企业不愿将建设资金拨入高校收入账户,而是更愿意利用这些资金为高校直接建设某些项目。如果不能将这部分投资纳入高校收入,既人为拉低了高校的实际收入,也负面地影响到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应切实得以解决。

第六,均衡发展,规范高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目前,中央财政对高校的支持重点集中在部属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层面,普通高校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这就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应均衡,地方政府生均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应由中央统筹分配,从而促进地区之间、不同类别之间高校的均衡发展,促进高校教育的区域公平。

公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政府投资是高校经费投入的主体,为纾解高校债务困境,解决高校走出财务囧境,在努力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的同时,一方面要从监督的角度加强高校债务管理,在化解旧债的基础上控制新债,另一方面是改善高校造血功能,增加收入,减少开支,提高偿债能力。高校的财政优化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与社会等各个主体的合力支持,合理的财政结构将为高等教育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相信通过社会各层面的调整与配合,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坚实有力,助力中国教育现代化。

责任编辑:李祎凡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