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17-03-31 10:55:20 推广 来源:未知
中国报道讯:(记者张洪祯 实习记者田楷文)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目前0—6岁的残疾儿童约167.8万人,每年新增残疾儿童19.9万人。为了让基数庞大的残疾儿童群体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权利,国家教委于1994年7月21日颁布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随班就读”一词专指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中吸收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目的是为提高我国大量还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形式教育的特殊儿童上学的机会。随班就读在我国的开展,改变了我国整个教育的生态环境,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主要是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二元对立存在的局面。也使我们国家的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出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形式。目前来说,随班就读成了我国现阶段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各个城市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率都在60%以上。特殊儿童就近入学、随班就读不仅能大面积提高特殊学生的入学率,还可以减轻国家及家庭的负担,同时还能为残疾儿童回归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进行学习、交往互动提供了机会。这种入学模式不仅能改变普通人对残疾人的看法,促进社会对残疾人士的正确接纳以及普通学校的变革,更有利于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获得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尽早适应主流社会环境。但就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仍有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对此,民进中央提出了《关于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的提案》。
提案指出: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残疾儿童识别、统计和评估的专业体系,致使许多残疾儿童在进入教育系统时,就被学校凭经验随意安置了,缺乏针对性的教育;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建设滞后;指导中心和巡回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足;很多随班就读学生的生均经费未按照特殊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执行等原因“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和“随班陪读”,可能会对残疾儿童造成“二次伤害”。并针对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残疾儿童信息系统和残疾儿童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分类入学。
第二,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
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入手,完善随班就读师资岗前培养和岗后培训途径,普通师范院校要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讲授有关内容,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为普通师范院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资助。此外,地方政府也要针对随班就读教师缺乏特殊教育培训的现状,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培训,进而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 。
第三,探索残疾儿童双学籍制度。
双学籍制度即特教生将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有利于残疾儿童获得针对性教学进而享受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
第四,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督导力度。
督导需要法律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督导有利于将政策落到实处,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发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
该提案立足于中国残疾儿童教育实际,抓住随班就读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残疾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建言献策,进一步推进“教育平等”由理念走向实际。
残疾儿童的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责任和任务,这不仅符合国际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与《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法律精神相匹配和呼应,残疾儿童有权利更有义务平等地接受教育,需要让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班级的“公民”。 责任编辑:刘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