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实习记者李祎凡 报道)2018年7月,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两个月揽下30.7亿票房,也让“高价抗癌特效药”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指出,要落实抗癌药物降价,加快新药上市速度的问题。201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进口抗癌药的零关税政策,并就抗癌药医保准入问题与药企进行专项谈判,把17种临床急需、疗效好的抗癌药纳入医保范围,平均降价达到56.7%。
而早在国家政策推行之前,青岛的肿瘤患者已经提前两年享受到了抗肿瘤特殊药物医保政策。医保政策领先国家两年,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而其中最先提出此项建议的就是身为著名海归医学家的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青大附院肿瘤精准医学中心主任—张晓春教授。
1985年,当时的张晓春从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山东省肿瘤医院,成为了一名肿瘤科医生。1996年张晓春来到山东省省立医院,参与了肿瘤学科的建立,并成为了该院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
事业发展一帆风顺,张晓春的未来已经是一片光明,但是在2001年,张晓春却决定,重新做回一名肿瘤科学生,而这一次她的目的地,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
初到美国的张晓春也经历了语言不适应,加之文化差异、精神孤独、研究工作艰辛、睡眠不足等种种困难。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对事业顽强的信念与持续的努力,张晓春的研究工作也渐入佳境。
在美国,张晓春师承世界首席肺癌精准治疗专家杰克·罗斯教授,主攻当时国内尚是空白的基于基因检测的肺癌精准治疗。
在这个世界肿瘤医学的最高殿堂,张晓春一干就是12年,逐渐从一名博士生成长为MD安德森肿瘤中心的资深科学家,并先后获得美国放疗协会青年肿瘤学家基金奖,安德森癌症中心十年杰出工作奖。
2014年,张晓春辞去了在美国待遇丰厚的工作,回到祖国,成为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创建青大附院肿瘤精准医学中心,专攻肿瘤精准医学。
每周二上午是张晓春查房的时间。在一次交班会上,医生们着重讨论了一位46岁患者的病情。这位患者三年前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肺癌,传统的放化疗效果都不明显,几经周折,她慕名找到了张晓春,这让她的生命迎来了一丝转机。
三年过去了,这位病人经历了两种新药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筛选进入第三种新药临床试验。而且,在国家重视自主创新研发的今日,国产原研的抗肿瘤靶向新药研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推动国产原研新药的发展,提升中国在抗肿瘤新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张晓春正致力于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和原研新药I期临床试验,而这也成为她攀登的另一个医学高峰。
责任编辑:李祎凡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