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罗贾之争”应成为推动预制菜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契机

发布时间:2025-09-26 17:47:45 推广 来源:中国食品报

近日,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在网络上持续发酵。罗永浩与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的一场公开争论,迅速引起公众热议,也再次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问题推至舆论风口。这场交锋虽源于观点分歧,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整个预制菜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现实问题:标准滞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信息不透明、消费者认知模糊等,皆亟待引起重视。

作为食品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预制菜的发展本身无可厚非,其标准化、规模化、可复制的特性,有助于提高餐饮效率、缓解人力成本压力,特别是在连锁餐饮、团餐、外卖等领域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也暴露出明显短板,尤其是缺乏系统性的产品标准与行业规范,已经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全品类的国家级预制菜标准体系。无论是原料选取、配方设计、工艺流程,还是储运条件、标签标识、营养指标等方面,大多依然处于“企业自律”或地方标准为主的阶段,规范性不足,权威性不强。这不仅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整体认知与接受度。

要使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就必须实现信息透明。一些商家在销售过程中刻意隐瞒预制菜“身份”,甚至以“现炒”“现做”名义进行误导性营销,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长此以往将严重削弱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预制菜是否能被市场广泛接受,关键在于品质保障和信息透明。对于终端消费环节,建立强制性标识制度势在必行。明确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加工、预制程度及主要成分,应成为行业底线。同时,应建立与之配套的监督和惩处机制,对虚假标识、误导宣传等行为依法严惩,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动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标准先行、规范引领。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国家层面的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原料质量、加工工艺、营养健康、储运要求、食品安全等核心环节,制定科学、系统、权威的基础性标准和产品标准,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同时,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和推广,推动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对于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现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国标的到来,不仅能给生产企业划出安全“红线”,也将倒逼餐饮业告别“模糊营销”。预制菜是食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促进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也是解决餐饮业用工难、出餐慢等痛点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越是热度高涨,越应冷静审视其中的制度短板与风险隐患。

罗永浩与贾国龙的争论,不应只是一场口舌之争,而应成为推动行业规范化、标准化的契机。唯有补齐制度短板、完善行业标准、强化质量监管,才能真正将预制菜打造成现代食品工业的标志性成果,让其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赢得公众信赖,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彤)

责任编辑:王俊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