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榜样/访谈

陈璟玥:架中欧合作之桥,为中小企业破局

发布时间:2025-09-12 17:00:3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交织的当下,中欧关系正站在微妙而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何穿透迷雾,发掘中欧合作的深层潜力?如何为渴望“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中小企业搭建稳健桥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以下简称“中欧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她深耕中欧经贸领域二十余载,擅长以专业洞察解构复杂局势,用务实行动破解企业难题,在她的讲述中,一幅中欧中小企业携手共赢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中欧合作是“刚需”,而非“选择题”

谈及当前中欧关系,陈璟玥的观点清晰而坚定:“不必过度放大分歧,中欧互为重要合作伙伴,这种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在她看来,欧洲作为政治经济联合体,内部虽存在西欧与中东欧发展不平衡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恰恰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多元空间——无论是西欧对高端技术协作的需求,还是中东欧对产业升级的渴望,中国企业都能精准找到契合点。

“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多聚焦东南亚、东亚,近年来人们对欧洲的关注度显著提升。”陈璟玥指出,这一转变背后,既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的必然,也是国家对民营经济支持的成果。“以前,除了大型跨国企业,不少中小企业对欧洲市场既向往又顾虑,总觉得竞争力不足或准入门槛过高。但现在,一批有技术含量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开拓欧洲市场的底气。”

而中美博弈的持续,在她眼中也并非全然是挑战。“某种程度上,它反而推动了中欧企业寻求更多合作的可能性。欧洲经济形势承压,企业亟需新的增长空间;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生产能力,双方互补性极强。”她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争议为例,理性剖析贸易摩擦背后的逻辑:“欧洲对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本质是保护本土工业,而非单纯的贸易对抗。就像俄罗斯曾对哈萨克斯坦加征汽车关税,核心是调整贸易流向,我们要客观看待这种博弈,避免将经济问题过度政治化。”

从“中欧会客厅”到海外赋能,做企业的“专业护航者”

“中小企业作为中欧合作的‘毛细血管’,它们的顾虑是显而易见的:‘走出去’怕踩坑,‘引进来’怕迷路。”这是其在二十余年工作中最深的感触。正是这份共情,催生了中欧协会的又一实践——“中欧会客厅”项目。

2024年,“中欧会客厅”首个试点在武汉落地,首批20余家欧洲企业顺利入驻。这个集企业展示、合作交流、会议洽谈与共享办公于一体的平台,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中欧企业的“信任连接器”。“我们8月在武汉办了场企业推介会,原本计划30-40人参加,结果报名超80人,本地企业的热情远超预期。”陈璟玥的语气中难掩欣慰,“这说明双方企业都渴望精准对接,但缺乏一个专业的‘中间人’。”

这个“中间人”的含金量不言而喻。中欧协会在二十余年发展期间成功打造了“双重资源网”:在欧洲,协会与40多个国家的商协会、政府部门、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深度合作,能精准筛选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优质欧洲企业;在国内,协会紧密联动地方政府,根据欧洲企业需求,匹配对口的中国合作伙伴。“有专业机构背书,企业间的陌生感会大幅降低,信任度自然提升。”她解释道,“欧洲企业常说‘在中国找好伙伴太难’,中国太大,即便是行业知名企业,也难免被地域影响,更遑论熟悉政策、融入本地产业生态。我们的存在,就是要帮它们从‘难’变‘易’。”

除了搭建“中欧会客厅”这一平台,协会还依托服贸会、进博会等国家级展会,为欧洲企业搭建“亮相窗口”。“我们会在展会上打造专属展区,组织主题论坛,让欧洲企业不仅能展示产品,更能与中国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投资机构面对面交流。”

除了“引进来”,协会在企业“走出去”上同样不遗余力。“很多民营企业‘走出去’靠‘投亲靠友’,风险太高了。欧洲40多个国家,税率、政策、流程差异巨大,企业不可能逐个调研。”协会则可以依托海外代表处,为企业提供市场背调、投资环境分析、政府对接等“全链条服务”。近期,协会还将联合建材行业协会,针对欧洲建筑市场开展专项培训。

而对欧洲各国政策的深度洞察,正是协会助力企业抢抓机遇的核心优势之一。“以欧盟新批准的8个候选国为例,它们一方面可同步享受欧盟的补贴扶持,另一方面又未完全纳入欧盟投资管控体系。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此投资,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在工业用地等核心资源上享受特殊优待——或能以优惠条件入驻,部分项目甚至可争取免费用地。我们会第一时间将这类‘政策红利’精准传递给企业,让其少走弯路。”

新能源外,这些领域藏着中欧合作新机遇

当谈及未来中欧合作的潜力行业,陈璟玥首先肯定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语气中满是对中国产业实力的自信:“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两点——一是拥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零部件,形成了无短板的产业闭环;二是具备全球领先的生产效率,这是我们多年产业积累所形成的独特优势。”

她以跨国车企在华设厂为例进一步阐释:“过去,外资车企在华设立的合资工厂,大多是‘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产品仅限中国市场;但现在,新落地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完全不同——它们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很大一部分产能用于出口。背后逻辑很清晰:在中国,企业能轻松实现年产30万台的经济规模,三电系统供应稳定、零部件配套高效,这种产业生态的成熟度,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替代的。”

在中欧合作的广阔版图中,陈璟玥认为生命科学领域正逐渐成为闪耀的新亮点。“欧洲在医疗器械、数字健康、老年医学等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而中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双方在这一领域的互补性极强。”她特别提到欧洲企业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瑞典墨尼克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和印度副总裁Jakob Sonnenberg先生曾说,‘随着中国银发经济的到来,我们作为企业也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并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研发更多患者所需的护理产品。’这恰恰印证了欧洲企业对中国老龄化市场的重视,也说明中欧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合作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她还以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为例,进一步佐证观点,“泛亚医药通过收购瑞典Plantamed AB,将中国虫草培育的核心优势与欧洲的先进制造标准、研发体系相结合,打造出‘中国虫草+瑞典技术’的创新模式,不仅让中国传统养生资源走向国际,也把欧洲的优质健康产品引入中国,这正是中欧生命科学合作‘双向赋能’的典型案例。”

她坦言,欧洲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与中国的市场活力、产业链配套能力相结合,能催生更多创新成果。

此外,陈璟玥还看好三大领域:一是新能源领域的光伏、风电,“欧洲对绿色能源的需求迫切,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其可再生能源装机量需要持续提升,而中国在光伏组件、风电设备的技术研发和产能供应上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能为欧洲提供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二是绿色环保技术,“欧洲在垃圾分类处理、污水处理、碳捕捉等领域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中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双方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联合研发,共同破解环保难题”;三是人工智能,“欧洲在AI伦理、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规范较为严格,发展相对保守,但随着数字经济的推进,其在工业AI、医疗AI等领域的需求会逐步释放,而中国在AI算法、应用场景落地等方面有优势,未来可在合规框架下开展更多合作,实现‘技术互补、风险共控’”。

让“专业服务”照亮中欧合作的“共赢之路”

谈及协会未来的核心目标,陈璟玥的回答朴实而有力:“我们想让更多优质的中欧企业精准对接,让双方都有‘获得感’。”她坦言,协会虽有规范、公信力强的优势,但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不少地方企业觉得“协会门槛高”,实则协会的定位始终是“服务者”。

“我们不是行业管理者,而是企业的‘避雷者’‘搭桥人’。”她强调,协会目前正通过“中欧会客厅”的规模化布局,进一步贴近地方需求:“武汉是试点,接下来我们会按华北、华东、华南等区域设中心,再结合地市级政府的产业特色,落地更多‘会客厅’,形成专业化分工体系,以此针对地方特色精准匹配合作资源。”

对于投身中欧经贸领域的年轻人,她也寄予厚望:“近年去欧洲留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希望他们能带着对当地市场的理解,参与到中欧合作中来。”

从武汉“会客厅”的热闹场景,到欧洲市场的精准赋能;从解构复杂的中欧局势,到守护中小企业的合作梦想,陈璟玥和她所在的中欧协会,正以专业为笔、以务实为墨,在中欧经贸合作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中欧企业的精彩篇章。正如她所说:“中欧合作有博弈,但更多的是潜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潜力变成企业实实在在的机遇。”

(作者/编辑:张洪祯 郑苗苗)

责任编辑:黄卓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