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张海龙 报道)4月6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鸿禧云集——封俊虎张裕钊体四字箴言”展在张家港东渡寺开幕。来自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高僧大德、居士,知名书家、学者以及媒体朋友200余人出席开幕仪式。本次共展出封俊虎先生于近年用张裕钊体创作的四字箴言40件,《作品集》收录58件,均为大字,主要以吉语、修身、佛语等为内容,可谓形式美、书写美、内容美三美集成。
东渡寺,因唐代高僧鉴真于此启航成功东渡而得名,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象征着吉祥和成功。昌贵大和尚现任东渡寺方丈,禅林高僧之一,爱国爱教、礼敬先贤,佛学深厚,广度有情,统理寺内大众,继承和弘扬鉴真东渡精神,为东渡寺建设和发展,佛法弘扬和传播作出积极贡献。昌贵大和尚邀请封俊虎先生在东渡寺举办这次书展,不仅是书法和佛学的合掌,也是中国书法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对话,对书法文化的传播和佛教文化的弘扬具有积极意义。
封俊虎先生是当代张裕钊体领军人物,为当代张体传承知灯者,几十年来,作出了大量工作。力促北京交通大学张裕钊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并担任首任所长。此举,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学科建设,创新了高校书法艺术教育模式,填补了高等教育非艺术专业院校对书法艺术名家专门性研究的空白;主编并作序的《张裕钊书法三帖》和《鸿禧云集——封俊虎张裕钊体四字箴言》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业界认为:“是帮助学习者铸就宏阔、沉稳书风的基础”;为湖北张裕钊书法文化博物馆题写牌匾,为河北保定莲池书院乾隆“绪式濂溪”书写楹联,为浙江天姥山之巅题写“放鹤台”,为张体重镇邯郸以及国内外多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旅游景点题字等,墨宝遍布大江南北。
3月中旬,我有幸先得见本次展览全部作品照片,封俊虎先生“张体”书法我所仰慕,且能常见,但集中得见如此大量作品是我“首见”。案牍之余,常翻阅以养目、旷心、怡神。
籀篆线条是俊虎先生书“张体”主要特点之一。在线条上,于近年俊虎先生下过极大功夫,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临摹了大批张裕钊传世经典作品,如《宝剑赞》《书箴言》《滕王阁记》以及优秀楹联、条屏等,深研技法、锤炼线条。二是创作了大批书法作品,尤其在壬寅,书写了大量“张体”作品,挑选出精品力作1000余件。以上二事可获得以下启示:一是俊虎先生作为盛誉加身、德高望重的书家,初心不移,刻苦钻研精神,是后学的榜样。二是俊虎先生因有此精神和此工夫,用笔把控高超、书写技艺精湛、墨法拟古出新、誉隆海内海外理所应当。
俊虎先生用笔,逆锋入纸,中锋行笔,点线呈平稳中实,圆润厚实气质。如“点”,斜切入纸,方起圆收。一位高明书家作品中“对比”无处不在,一“点”之中,阴阳分焉。见作品中“清”字左上“点”、“梅”字右上“点”等。为避免一字或一篇之中用圆过多而出现单一现象,便直接用北碑“方点”,如“康”字、“德”字右下“点”等,既丰富了形态使之各异,又增加了逸趣更有意味;如“横”,方圆兼用,收笔自然,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如“撇”,裹峰入纸,走势自然,舒展流畅,富有弹性;如“捺”,丰满有力,内敛含蓄。如“折”,外方里圆,自然流畅。以上组合,塑造出了线条优美,韵味醇厚艺术珍品。又间用草字,如“云”“法”“万”等,将魏碑庄重质感与草之洒脱奔放进行了协调和统一,雄奇淡远味之隽永。
俊虎先生书张裕钊体予人以与众不同的气质:一曰庙堂气象。即气质端庄,气象正大;二曰古质新意。即似而非是,师古出新;三曰朴实沉厚。即气势恢宏,重如山岳。四曰意境深邃。即味之隽永,风神无边。此艺术形态和内涵的形成,究其根源,在于俊虎先生日常致力于张裕钊优秀传世作品研究之外,还精研六朝碑版。临写最多的是《瘗鹤铭》《元桢墓志》《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石门铭》等。丙寅,临写《元桢墓志》最多,约15公分大字,以手工毛边为之,不论寒暑,临池不辍。对此,笔者仰之,乞赐手稿,先生曾允。近年,研习《瘗鹤铭》最多,放大临习,日书数纸,积年不断。俊虎先生常说,《瘗鹤铭》如药中甘草,与诸书皆可融合互补。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俊虎先生铸此书风,主要得益于上述诸品,取其精华,撷其英华,故能成扁方之佳构,茂密之体势,洞达之骨力。结字端庄古拙,气息厚实朴拙,在当代张体中别具一格。细观其书,单个字态呈“俯”或“仰”之势,取左低右高、左舒右敛、上紧下松、放宽一角等结字法。如“风”字,撇与横折位置相较,右比左高约二个横画的位置,使整体字势呈欹势,似人颔首斜视下方;如“来”字,整体字势上紧下松,上“横”处理很短与下两点相对集中成墨块,结成上合体势,第二“横”与下“撇”和“捺”舒展开来,形成大开局势。如“穆”字,整体字势左高右低,左边偏旁的“撇”,与右边部首的“捺”,不在一条线上,左撇高于右捺。书法与写字的区别在于取势,取势的核心就是这种结构,书家的字很美即在此。
本次展出的作品,是俊虎先生从壬寅所创作千余件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可谓精品。
责任编辑:张海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