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陈芷彤 报道 通讯员 鲁晓烨)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低生育率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为了鼓励生育,我国需要完善生育配套政策,构筑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工作。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3》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之前的6左右,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到2022年,我国总和生育率跌破1.1,位列世界倒数。中国人口下降的趋势并未因二胎、三胎政策的出现而改变。老龄化、少子化引发的人口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2023年第一期《人口与健康》中,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提出要鼓励地方在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并争取在“十四五”期末,使家庭负担有效降低。自开放三胎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健全生育配套服务,从生育补贴、生育保险、延长育儿假、住房优先保障等方面降低人们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通过提供较为全面的社会生育保障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响应国家的生育政策,为生育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如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提到,要合力破解“不愿生”“生不起”“养不起”难题,提供“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的健康服务;2022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推出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等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
但是,这些生育配套服务与保障机制的建设仍处于初步建立与探索的阶段,各个方面尚未完善,其对人民生育过程中权益的保障,以及提升我国生育率的效果仍不够理想,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现行生育保险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宏观人口政策存在不适应
我国现行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只能覆盖具有正式劳动关系的部分劳动者,而且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非强制性、可选择性,以及待遇远不及职工生育保险,从而造成社会群体在生育保障上的不一致。还有一些女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因单位担忧女性求职者的生育问题与生育周期,对这些女性求职者存在就业歧视,加剧恶化了生育环境。尤其是在当前及可预见的未来,灵活就业人员成为中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群体间生育待遇不一致、保障差异问题将愈加明显和加剧。
(二)辅助生育技术发展滞后,供不应求,价格昂贵
近年来辅助生殖服务需求持续攀升,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各种非公辅助生殖机构快速生长,服务水平良莠不齐,不同地域间的发展也很不均衡。
(三)无痛分娩服务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且全国大部分地区未能纳入医保
我国无痛分娩普及率从2018年的不足10%提高至目前的30%,但离发达国家80%的无痛分娩率仍有较大差距。由于分娩镇痛服务对产科和麻醉科诊疗能力要求更高,目前只有大城市三级医院开展比较普遍。麻醉医师和助产士人员短缺、收费标准差异等因素阻碍了分娩镇痛的进一步推广。
(四)单身女性对冻卵技术诉求增多,但所涉技术、法律、伦理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受到当今社会压力以及女性独立等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女性将事业打拼放在首位,从而将生育放置在人生道路上较为靠后的时间点,加之婚育观念、生育与婚姻关系的认识变化,这些单身女性将冻存卵母细胞作为延迟生育,保护生育力,实现生育权利的路径,但实现起来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
由此,全国政协委员赵长龙建议:
(一)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将覆盖正式劳动关系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变成全民普遍享有的“国民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一致,为每一位国民提供生育保障,普遍地增加国民生育福利。
(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1. 工作重心由计划生育向生育支持转变。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孕妇人工流产率。继续加强优生优育服务工作,完善孕期预防、评估和治疗。
2.推广镇痛分娩服务,改善生育体验。建议医疗卫生系统做好镇痛分娩服务试点推广工作,对镇痛分娩的助产士和麻醉师人才培养、医疗服务收费、医保报销政策等方面应当给予政策倾斜。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无痛分娩宣传,为女性生育提供优质便捷、舒适安全、保护隐私的服务,降低剖宫产率。
3.建议根据不孕不育需求数量,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建议卫生主管部门适当放宽增设生殖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应当为社会资本举办辅助生殖机构提供便利;建议卫生系统主管部门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审批和校验,做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医疗广告发布前审查和《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发放;建议规范辅助生育技术收费标准,将辅助生育部分费用逐步纳入医保范围。
4.建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法律制度的更加完善,适时开展单身女性社会性冻卵的可行性探索。
人口问题是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各个方面的问题,低生育率反映着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格局以及社会观念变迁。在老龄化、少子化的当下,我们当持续关注生育问题,积极出台完善生育保障、鼓励人们生育的政策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意愿低迷问题,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责任编辑:陈芷彤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