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张金英:推动企业主动与院校合作,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

发布时间:2024-03-04 13:29:4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向富娇 报道 通讯员 史明慧)产业工人队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教育和培养工作。20174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已达到30%。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张金英指出,据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在发展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有:

一、部分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产线和工业互联网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性认识不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部分企业内部技术攻关氛围不浓,且很少主动向院校寻求技术攻关、实现自我突破,即所谓“有问题却不问”,从而陷入了故步自封的漩涡。

二、部分企业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工人岗位培训和长效培养机制,“师带徒制度”存在贯彻不彻底、覆盖率低等问题,职工无法获得长期良好的发展。

三、企业与院校共建人才的实训基地实效性不够强。随着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落地,各省市在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2022年,在土地+财政+税收政策激励下,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已达2.49万个,年均增幅达8.6%,惠及学生多达十万人。但其中部分共建基地存在明显的一头热问题,其目标定位尚不完善,功能发挥尚不彻底,人才培养与实践课程标准尚不统一,人才成长路径还不够通畅。

四、企业技术工人本身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劳动素养;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价值认同比较低,对未来职业发展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综上所述,企业认知的局限、培养制度以及共建基地的不完善是阻碍产业工人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产业工人队伍又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张金英建议:

一是要加强机制建设,企校协同完善精准化培养链条。良好的机制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是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和学校要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并以之为导向,通过搭平台,聚合力,企校协同共建培养链条,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即:建立由1家企业联合若干院校+公共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平台,形成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间多方联动的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链条,真正为产业工人提供充足的学习和成长资源。 202332日,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240余家北京企业和170余所国内高校在现场开展了精准对接。这一活动不仅推动了产学研高度融合,而且为企校的机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二是要加强师资建设,企校互补培育结构化工匠之师。学校与企业要合理统筹教师资源,采取师带徒,明定位,劳模工匠带头传承创新的育人措施,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专业化、结构化师资队伍,建立企业技能大师、劳模工匠联合院校教师组成的团队。这些专业团队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共同指导和带领职工参加岗位练兵、技术革新、创新创效、劳动竞赛等活动,打造“1+N”型中国特色学徒制。

三是要加强基地建设,企校共建产业化训练平台。双方要进一步明确共建实训基地的标准化流程、针对性目标和全过程管理,企业应与院校、实训中心、培训基地联合开展培训,为职工建立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是要加强体系建设,产学结合共创多元化发展路径。要加快建立系统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系和从学徒工至首席技师的聘任制度。同时,要适当加大经费投入,根据职工的聘任等级,每月给予相应的津贴。从提高产业工人的薪酬待遇入手,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充实感和满足感,发现自身的重要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磨砺技艺的激情,唤醒他们内心对精益求精的追求,达到大力培养技能专家、大师、大国工匠的预期效果。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都不会改变。作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产业工人的肩上更是担着沉甸甸的责任。步入新时代,推动企业主动与院校达成高质量合作不仅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更多产业工人由、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向富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