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民进中央建议: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

发布时间:2024-03-01 12:07:4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向富娇 王俊涵 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而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

为此,民进中央表示,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关于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的提案》。

提案指出,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但是,目前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是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基础教育阶段,文化遗产教学内容多为世界和中国文化遗产的知识介绍,地方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不多;偏重于古代文化成就的介绍,关于文化遗产的现状、传承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课堂讲授和读书指导,演示教学、实地教学较少,学生对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学习深度不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

二是文化遗产教育资源不均衡。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差距明显,位于城市的优质校、示范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文化遗产类校本课程或联合博物馆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由于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等有限,难以开展文化遗产相关教学活动。比如,某县拥有国家级非遗演奏艺术,但是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购买非遗表演所需乐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困难。

三是文化遗产教育对青少年正确认识“文化碰撞”的引导不足。我国文化遗产在对外宣传展示过程中,受语言、迎合外国友人理解等因素影响,原始的文化内涵被削弱或过度商业化,加上我国文化被“挪用”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失真”的文化信息被广泛传播后,会让青少年产生曲解。当下,青少年越来越关注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遗产教育亟需正确引导青少年认识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融合,增强文化自信。

基于上述,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强学校文化遗产实践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遗产教育亟需补充地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形成更多以当地传统手工艺和习俗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使青少年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将博物馆纳入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给予财政支持,与学校联合开发适用青少年的教育课程、教育活动,既要有实地教学类课程,还要有可移动可入校以及仅借助简单课堂设备就能让学生体验文化遗产的演示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是优化文化遗产教育资源配置,努力保障青少年接受优质的文化遗产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立中小学校与文旅部门、文物部门、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好所在区域文化遗产资源和相关单位的专业资源,共同长期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探索建立文化遗产景区在旅游淡季向学校集体参观免费或低票价制度。鼓励优质校、示范校与资源相对薄弱校共建共享文化遗产类课程、师资。

三是在文化遗产教育中加强文化内涵教育,使青少年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规范内容管理,建立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内容审核机制,确保表述正确,确保我国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与发展,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发挥好文化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和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用青少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加强文化遗产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强调正确表述、传播、展示中国文化遗产,防止价值偏差和文化失真。

走过万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面对关于文化遗产的现状、传承、发展及“文化碰撞”等方面的问题,唯有加强青少年文化内涵教育,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加强文化遗产实践教育,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才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促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滋养。

责任编辑:向富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